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分析
来源:广东知识产权 发布日期:2021-02-25 阅读:66次
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原始创新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衡量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对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鉴于基础研究竞争力对产业创新的重要性,本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基础研究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运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开展分析研究。ESI是现今较权威的科学计量和评价工具,国际上广泛用于评价科学研究绩效、基础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本文以进入ESI研究领域前1%的高校为统计对象,分析时间为2020年7月,旨在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分布。

▲ 图1 进入全球前1%学科的粤港澳高校分布情况
从ESI中进入全球1%学科领域的高校分布来看(图1),排名前列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分别为是化学(18个)、工程科学(18个)、临床医学(16个)、材料科学(15个)、生物与生化(13个)和环境/生态学(13个)。与2019年相比,新进入高校数量最多的创新优势领域分别是生物与生化(5个),环境/生态学(4个),化学(3个)和工程科学(3个)。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临床医学、化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基础研究创新优势。
从承载基础研究的创新载体来看(图2),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优势学科数量最多,属于第一创新梯队;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属于第二创新梯队。香港高校进入前二梯队占比最高,平均单个高校创新优势领域最多。广东有6所高校进入前二梯队,高校区域集中度高,基本上分布在广州、深圳两地。

▲ 图2 粤港澳三地高校进入ESI全球1%排名的学科数量
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整体竞争力而言(图3),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图中橙色区域所示,对应材料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粤港澳三地高校交叉度最大,科技创新实力接近,三地高校在该领域的开展联合创新的可能性最大。
在医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图中蓝色区域所示,对应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与生化、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中山大学三所高校作为引领,联合暨南大学、广东医科类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合力推动使之成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领域。
在社会科学领域(图中绿色区域所示,一般社学会科学、经济与商学等)以及地球生态环境领域(图中黄色区域所示,如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等),香港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水平较高,广东与澳门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 图3 进入ESI前1%的高校-学科二维分析图
注释:ESI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一款揭示在某个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家、机构、论文和期刊以及研究前沿的分析工具。ESI对SCIE、SSCI数据库中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近10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对各年度论文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人员、机构,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期刊,居前1%的高被引论文,以及居前0.1%的热点论文。
自: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