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

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紧抓知识产权质量这个关键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日期:2024-08-26 阅读:15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42.5万件,发明专利数量增长势头强劲。不断增长的发明专利积累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发明专利“多而不优”“散而不精”的问题仍然突出,亟待以“质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亟待“质变”
        未来产业领域面对新的劳动对象,亟待原创性发明等创新突破以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以量子信息领域为例,在全球量子信息产业专利申请中,我国的专利数量最多,但高质量发明专利40%以上却集中分布在美国,我国的高质量专利数量不到美国的一半。从技术细分来看,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上专利优势明显,而在量子计算技术上难以与美国匹敌,在量子测量和量子应用领域,双方则不分伯仲。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面临先进生产工具对外严重依赖风险,亟待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加快实现高端设备、装备等国产替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掌握先进生产工具。目前,我国部分重点领域先进生产工具缺乏,原因在于核心技术专利尚待突破。
        例如,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光刻机领域,EUV光刻技术全球专利申请超过25万件,技术主要来源于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大陆创新专利明显不足,排在第四位。从创新主体的高质量专利储备上来看,荷兰的ASML无论是在全球还是中国的高质量专利数量均位居第一,而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创新主体中,中国大陆仅有上海微电子装备一家公司挤入第十名。从核心技术专利实力来看,EUV光源技术被美国的英特尔、AMD、IBM等形成的联盟垄断,掩膜技术主要由日企掌握,透镜技术则掌握在ASML手中。
        我国传统产业领域亟待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实现技术改造,“旧貌换新颜”。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须以新技术实现改造提升,通过智能化、绿色化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附加值,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对工业软件等“四基”领域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应用提出新挑战。
        我国优势产业领域面临发达国家的追赶和遏制,迫切需要以突破性专利技术成果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巩固和扩大既有优势。例如,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关键性材料被美日韩垄断,三者专利申请量合计占比达总量的54.73%,导致POE胶膜离子等部分环节仍未摆脱对外依赖。在锂电池领域,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位居榜首,但日韩海外布局积极,在单体、隔膜、电解液领域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壁垒,中国锂电池企业出海过程中仍面临知识产权诉讼风险。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规模优势明显,但与车载芯片、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三智”“三电”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亟待补齐。
        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实现知识产权由“量变”向“质变”跃迁
        当前,制造业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和国际产业竞争新形势,应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高质量知识产权赋能产品和技术升级、占据科技变革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实现知识产权由“量变”向“质变”跃迁应变革生产关系,消除制约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等方面,营造有利于高质量知识产权不断涌现的生态环境。
        鼓励支持领军企业积极投向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领域,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扩大科技资源投入渠道,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向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对于投入基础研究的大企业给予加大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力度。完善大企业参与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机制,支持大企业获取更多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鼓励大企业积极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加国际科技组织或国际科技论坛等,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交流,与全球科技创新前沿保持同步。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知识产权的纽带作用,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应用研究机制。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合理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在强调基础研究“补课”的同时,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从单纯的追求专利数量,向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转变,进一步提高创新产出质量。鼓励“链主”企业承担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产生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知识产权。推动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利用知识产权增强供应链韧性、优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保障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力,掌握行业发展的主导权。
        强化市场评价科技成果导向,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创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分类评价,根据评估对象的性质,围绕科技成果质量合理设定评价指标。借鉴美国、德国的经验,对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侧重经济影响评估,主要考核成果项目承担、经费使用及产业效益,以国际、国内权威刊物的认可度评价基础研究成果。鼓励知识产权运营,加大知识产权如专利运用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鼓励和支持科技评价中介公司建设,引入外部独立评价机构,促进科技评价机构专业化建设。
        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完善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出高质量知识产权提供持续驱动力。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力领域,持续实施国内人才培养计划,壮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打造由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学研共建实验室等新型创新载体协同育才模式,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吸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科技人才,集聚国外高端智力资源;扩大科技人才对外开放和交流,与国际权威创新机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加强创新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产出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