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 既要“准确识变”又要“科学应变”
来源:法治网 发布日期:2023-10-13 阅读:16次
数字时代下,在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据爬取行为、技术引流行为、数据杀熟行为等新型竞争行为竞相涌现,对传统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行为界定提出了新挑战。准确界定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既是数字经济包容审慎监管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界定的总体思路
数字时代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迭代速度快、侵权模式多变、行为边界不清,是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特征。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应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制定了界定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门条款,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但时过境迁,难以囊括不断演化的新型竞争行为,导致实践中出现逃逸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情况。新型竞争行为的特殊性则决定了适用一般条款的不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一般条款突出“公平诚信”“商业道德”要求,只注重经营者利益的单向保护,忽视了新型竞争行为对用户知情、选择权等消费者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实际损害。
因此,界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既要贴近市场思维,确保实现精准规制;又要高瞻远瞩,确保制度长久立,还要坚持利益平衡理念,确保各方利益均衡。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市场监管思维,不断提炼规制实践以准确界定类型。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发布《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202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通过“解释学循环”的思路,将行政和司法实践中涌现的新型竞争行为予以适当类型化,有助于执法司法实践中更为适切进行类型适用,以准确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竞争监管更加契合市场规律。
二是采取包容创新的立法技术,立法设定类型列举和一般条款兜底以应对不断演化的新型竞争行为。无论立法如何贴近现有新型竞争行为实践,始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采取包容审慎监管的态度,需要以互联网竞争规制的一般考量因素作为一般规则,并以新型竞争行为的类型化作为具体规则,用以囊括和应对未来市场竞争实践中可能涌现的新类型、新模式、新变化。
三是践行利益平衡的基本理念,始终兼顾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传统竞争法较为注重竞争者利益,而淡化公共利益。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理念,总是在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反复的利益衡量与协调,从而确保实现知识产权效用最大化。建构相应的公平竞争市场,应当以实现这一市场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关注经营者利益,亦应重视消费者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
二、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界定的重点类型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法、技术成为影响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演化的内生变量。数据的非排他性、算法的不透明性、技术的异质性催生市场中新型竞争行为的不同类型,并且实质影响到互联网的竞争格局和竞争秩序。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需要对市场实践中较为典型的新型竞争行为类型予以精准识别、分析和归纳。具体而言,其中较典型的新型竞争行为包括:数据爬取行为、技术引流行为、数据杀熟行为等,在此予以基本概括。
一是数据爬取行为。要基于数据要素交易流通、要素价值实现和公平竞争秩序的维度来审视之。对于原始数据,即未经加工的用户信息内容,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共享性、公益性特征。允许对公共领域内的原始数据进行爬取汇集,并将其纳入市场主体数据利用的正当范畴,是促进数据流通和公益价值实现的考虑。《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第三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对公共数据的共享理念、对数据交易的审慎监管即反映了这一认识。但是,对于数据集合和数据产品,往往包含企业的实质性投入和规模性产出,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对于违反Robots协议或者通过网络爬虫非法抓取这类数据的行为,应当列入新型竞争行为的禁止范畴。《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至四项即体现了对数据竞争实践中的“新浪微博与脉脉案”、“淘宝诉美景案”等案件的归纳。
二是数据杀熟行为。资本具有天然逐利倾向。算法、数据、信息的融合,使得平台企业能精准推算用户的偏好和习惯,在服务精准性提高的同时可能出现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提出,基于算法分析设定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或限制方式,以至于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应当予以规范,即是对数据杀熟行为的类型归纳。
三是技术引流行为。数字经济时代流量即利益。通过算法技术违反商业道德,影响用户选择并进而劫持流量,属于新型竞争行为之列。2017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互联网专条规定了强制目标跳转类型,即针对通过链接插入等技术手段实现流量分流的竞争行为。但分流的损害结果并不必然意味着行为非正当性,只有当违反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情况下才可认定属于这一类型。
新型竞争行为的实践类型难以尽数列举,尽可能的类型化是确保规制的精准性。但在具体规则之外,建立新型竞争行为的考量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则是为了应对实践中不断演化的新的类型。
三、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界定的考量因素
“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类型化规则亦是如此,唯有穷尽立法列举的知识产权领域新型竞争行为规则,方得考虑适用新型竞争行为的兜底条款和一般分析框架。之所以需要特别构建有别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新型竞争行为的一般分析框架,是因为互联网新型竞争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竞争行为的特殊性,必须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因素予以具体化,以更好应用于公平竞争审查和监管实践。
一是全面审查损害后果。应对其他经营者利益的损害和用户知情选择权的损害全面审查。传统竞争法思维主要考虑其他经营者利益损害,但是基于利益平衡的理念,我们还应当兼顾消费者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后果。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新型竞争行为对其他市场竞争者的影响,包括流量劫持损失、实质性替代效果等;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新型竞争行为是否造成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损害的后果。这正是目前立法不足但关乎数字时代公共利益的领域。因为广大网民用户作为互联网产品使用者,按其自由意志知情、选择产品,是最广泛的消费者利益所在。在界定个案行为属于违法竞争行为还是正当竞争行为,除考虑经营者竞争损失外,还应考虑消费者、社会公众是否能够根据自由意志知情、选择。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消费者无法关闭的弹窗、恶意不兼容等,则应当考虑消费者利益损害的结果。将用户知情、选择权的损害,与经营者利益损害并重,体现了互联网公平竞争监管的群众路线思维。
二是审查技术方式正当性。应结合诚信原则和商事惯例予以综合审查。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立法,反映了对市场规律和执法司法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对于立法未归纳的新型竞争行为判断,还应当回归这一规律性认识思维。应当依申请或依职权查明涉案行为是否符合该领域的行业惯例、商业伦理及商业道德。通过对市场中既有行业惯例与涉案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违反诚信、商业道德的情况,用以认定该技术方式是否正当、合理。另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还提出,应当审查技术行为是否符合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原则,即借鉴了专利法中的FRAND原则,将其作为技术正当性的考量因素。
三是注重产业发展生态。知识产权领域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竞争监管,映射了管网治网的治理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时期,要坚持包容审慎、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监管态度,以促进数字产业和实体经济更好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注重规范与发展并重,既要做到准确依法界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又要防止以兜底条款泛化新型竞争行为界定,从而推动实现产业利益、竞争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有机协调。
数字经济反不正当竞争规则,不仅关乎互联网产业发展利益,更关乎十余亿网络用户的公共利益;不仅体现新型竞争行为的治理能力,更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完善数字经济反不正当竞争规则,既需要准确识变,根据市场演化规律准确界定新型竞争行为,又需要科学应变,创新立法规则以因应新型竞争行为的未来变化。通过完善新型竞争行为的界定规则,不断提升管网治网水平和公平竞争监管能力,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