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芯”在对阵美国“代理人”发起的知识产权诉讼中赢得胜利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 发布日期:2023-02-08 阅读:33次
2023年2月7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公司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龙芯中科,688047. SH)发布诉讼事项公告。
共涉及两起案件:
案件1 :龙芯中科对上海芯联芯提起的关于3A5000处理器不侵犯MIPS指令系统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诉讼。
案件2:上海芯联芯针对龙芯中科LoongArch和3A5000处理器的诉讼。
案件1龙芯中科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的诉讼,案件2上海芯联芯则是在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提起的诉讼。两起案件实际上都涉及龙芯自主指令系统LoongArch的3A5000处理器。根据公告显示,案件2经管辖权的审理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认为本案 “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另案是基于同一法律事实而发生的纠纷。如果本案由本院继续审理,则无异于浪费司法资源,增加当事人的诉累。由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另案立案在先,故本案应当移送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合并审理”,裁定:龙芯中科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成立,本案移送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处理 。于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两案合并审理,龙芯中科认为两起案件系基于同一法律事实而发生的纠纷,因此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出对诉讼案件1的撤诉申请。最终,龙芯中科于2023年2月6日收到的《民事裁定书》,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裁定案件1准许原告龙芯中科撤诉,案件受理费13,800元,减半收取,由龙芯中科负担。在同日收到的《民事判决书》(2022)京73民初1063号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案件2中,上海芯联芯有关龙芯指令集侵害MIPS指令集著作权以及龙芯中科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主张均不成立,判决如下驳回上海芯联芯的全部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341,800元, 由原告上海芯联芯负担 。
01谁是上海芯联芯?
龙芯中科,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是一家坚定走中国自主可控“CPU”芯片的代表型企业。那上海芯联芯又是谁?为何会与龙芯中科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双方案件的情况,包括这家新公司的背景。根据上海芯联芯官网披露,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早期很可能就是希望借助获得美国MIPS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权而设立的。
来源:上海芯联芯官方网站
但是颇具意外的是,在上海芯联芯的官方微信中披露,它和MIPS公司之间还发生了一起诉讼。直到2021年,双方才达成调解。在加州圣荷西法院的命令后,上海芯联芯一次性付清所有MIPS技术授权费,获得了在中国对MIPS技术独占权利人和独家经营权人的地位。一次性付清!也就意味着上海芯联芯对于获得MIPS在中国的经营权,在起步阶段或许就支付了价值不菲的金额。至于这笔资金是从哪些渠道融资而来,目前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知的,就是上海芯联芯一定会通过向中国企业征收专利授权费(也是之前MIPS的许可模式)来挣回这笔“投资”。所以,上海芯联芯向国内企业进一步征收专利许可费,甚至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采取MIPS技术,就成为其不得不走的“华山一条路”。而上海芯联芯的这种模式,在美国专利市场上,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非专利实施实体NPE。而NPE模式,与专利界中与经常提到的“专利巨魔”、“专利流氓”之间仅有一墙之隔,一旦操控不当,本应是正当维权的NPE,很有可能就成为“专利流氓”。从上海芯联芯的商业模式来看,更像是美国专利权人的中国“代理人”。而其所处的芯片产业,正是中国被美国严厉技术封锁和“卡脖子”的领域。
02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今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实际上,从龙芯中科数十年的发展来看,尤其是脱胎于中科院计算所这一国家队背景。其实是更早就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道理,并一直在身体力行的努力践行着。众所周知,指令系统是CPU芯片的核心。在开源的RISC-V指令出现之前,全球主流的指令系统主要有三家X86、ARM和MIPS,其它诸如早期的IBM的Power指令和Sun的Sparc指令后来基本被市场所淘汰,上述指令集无一例外都是欧美公司所掌控。龙芯中科则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以后来者的身份,一直在努力开发自主指令集的企业。而自主开发的难度就是几乎所有的配套软硬件和生态系统都要重新搭建。实际上,“自主开发指令集”这块硬骨头,连商业化非常成功的华为都没有触碰:华为是基于ARM指令集的架构授权进行的开发。这也是中国作为后来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早期如果完全抛弃西方的技术基础,在在当年中美关系正常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所以像华为、龙芯中科等都是采取了早期兼容国外主流指令集的路线。华为选择了ARM,龙芯中科则选择了MIPS。然而,这种模式面临的风险就是,一旦美国实施技术封锁,这些源自美国的指令集所有者也必须要遵守规定。例如ARM公司在美国禁令下,已经切断与华为的合作。这就是典型的卡脖子。因此,在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背景下,发展独立自主可控的指令集系统,就成为中国唯一的选择。
龙芯中科或许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战略决策:加大自主开发力度,从早期兼容路线,完全切换为自主独立发展。而此次上海芯联芯主动发生知识产权诉讼的目标——龙芯中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oongArch指令的3A5000处理器,就成为这场知识产权战役的“焦点”。道理很简单,一旦龙芯中科切换到完全自主,也就意味着兼容MIPS的专利许可费就可以完全不用支付了。而这对于刚刚耗费“巨资”买断MIPS中国经营权的上海芯联芯来说,却无疑是当头一棒。因此,双方之间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或许也是必然。
03 警惕技术封锁背后的“知识产权收割”
实际上,如果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美、日之间的半导体之战,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美国是如何通过政治胁迫和知识产权来实现对他国产业收割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仙童公司和德州仪器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首件“集成电路”到底属于谁的官司。日本也声称在60年代做出了类似的专利。在随后的发展中,日本在1985年正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生产国,当时全球十大半导体厂商中,日本占据了半数。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美、日半导体大战(1986-1996)。随着1986年春,美、日签署《美日半导体协定》,加上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走下坡路。美国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企业又通过向日本企业征收高额专利收费,彻底将日本半导体产业砸向谷底。例如,德州仪器就依靠基尔比(Kilby)在1959年申请的“集成电路”基础专利,及后续申请的“基尔比275”专利,累积向日本企业收取的专利许可费多达上千亿日元。以东芝一家公司为例,德州仪器和东芝公司在1991年签署的专利许可协议中,东芝公司每年需要缴纳120亿日元,期限十年。富士通公司因为拒绝支付德州仪器的巨额专利费的而不得不采用与“基尔比275”专利不同的方案,为此富士通和德州仪器还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专利诉讼官司。不难发现,这与当前中、美在“卡脖子”领域遇到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方面,从政府层面,美国动用一切政治手段,切断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获取。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借助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在“卡脖子”领域继续向中国企业征收高额专利许可费,试图通过许可协议的方式,将中国企业的发展限制在中低端。如果从这个视角再来看上海芯联芯与龙芯中科之间的纠纷,或许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创新、创造和知识产权在美国无法落地实施的情况。反而是中国拥有更好的产业化环境和技术落地的能力。如去年美国参议员质疑美国能源部向中国发放储能电池技术的许可是错误的,这将危机美国的国家安全,就是典型的案例。对于芯片领域同样如此,像MIPS的指令集,很多基础的专利早已过期,进入公共领域。但是美国企业为了维护利益和商业最大化,通过各种延续专利的手段,试图继续保持垄断。恐怕MIPS公司将其在中国的权益一并打包出售给上海芯联芯,或许也有此类考虑。而从上海芯联芯公布的核心团队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基本来自中国台湾人操盘的团队。
来源:上海芯联芯官方微信
而中国台湾在半导体行业的实力还是公认很强的,这一点从拜登主持的台积电美国工厂启动会上,邀请的半导体界的半壁江山,很多CEO都是台湾人就能看出。
因此,在这样一个强大的组合“美国知识产权+中国台湾人操盘”之下,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会是怎样一个后果,其实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从上海芯联芯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总结来看,IP授权出货量在持续上升。授权的中国半导体企业包括了展讯、炬芯、北京君正等行业翘楚,以及一些中小企业杰发科、青岛矽昌等。
可能未来还有更多的半导体企业会遇到上海芯联芯的知识产权。但是到底又会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懂得其背后的逻辑及其知识产权真正的价值含量,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普遍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真的像上海芯联芯公告里所述,其行为是在为解决中国“卡脖子”而努力,就应该向公众做出合理的解释:拿着美国企业知识产权代理商的身份,向中国企业收取专利费,是怎样一种为中国解决“卡脖子”尽绵薄之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