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

基因编辑CRISPR-Cas9专利大战,终于烧到中国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 发布日期:2023-01-11 阅读:126
  CRISPR-Cas9作为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其低成本、高效率和便捷易上手的特点,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的编辑工具。由于在疾病治疗、检测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前景,成为备受市场瞩目的前沿科技,甚至成为国与国之间科技竞争的焦点。
  然而,围绕着到底是谁先发明了基因剪辑CRISPR-Cas9技术?也成为近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为此,也诞生了最具争议的“诺贝尔奖”。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加州大学詹妮弗·杜德纳( Jennifer Doudna) 和当时在德国工作的法国科学家埃玛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原为维也纳大学教授)(简称“CVC团队”),表彰她们发明基因修饰方法CRISPR-Cas9。
  而另一个获奖的大热门则是华人科学家张峰及博德(Broad)研究所(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合作)(简称“张峰团队”)。
  不过,比争夺诺贝尔奖还激烈的,是对关键专利的争夺。
  2022年,美、欧专利争夺达到高潮
  2022年2月28日,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做出一项重要裁决,最终将CRISPR基础专利判给了张峰团队,使得其在与CVC团队在美国专利的争夺中,暂时胜出。
  PTAB对双方争夺专利的认定来看,实际上重点是对双方团队提出CSRIPR构思到实验成功这段时间的有关“优先权”的争议上:
  CVC团队在2012年3月构思了这项发明,张峰团队则表示其构思时间是2012年6月,但是张峰团队提出的理由是这项发明是需要“真核细胞中特定生物的结果”,因此发明者必须证明成功实施了这一效果,在这一点上,张峰团队在2012年7月份就实现了,而CVC团队在2012年8月份才投入使用。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3月1日,欧洲专利媒体Juve-patent发布消息,远在大洋彼岸的欧洲专利局(EPO),也对双方争议的CVC团队的一件正在异议程序的专利(EP3,401,400专利)做出裁决。
  经过15个小时的听证会后,EPO认为CVC团队经过修改后的专利符合新颖性要求。然而,在2021年11月29日到12月1日的听证会上,当时EPO的上诉委员会还认为这件专利不具有新颖性,随后CVC团队增加了AR9,规定“双分子DNA靶向RNA,带有两个单独的RNA分子”特征,最终得到EPO的确认。
  不仅如此,EPO在此之前还驳回了针对CVC团队另一件专利EP2,800,811的异议,使得CVC团队在欧洲的专利前景更好。
  从结果来看,形成美国支持张峰团队,欧洲支持诺奖得主CVC团队的格局。这也代表了这项技术背后的美国和欧洲的利益群体。
  2023年,中国首次成为国际巨头专利争夺战场
  2020年,在诺贝尔奖公布之后,位于瑞士的一家专利分析公司IPStudies发布了全球CRISPR技术的专利景观图。
  结果显示,美国和中国是CRISPR技术主要的专利来源国家。
  虽然中国是CRISPR技术一个重要的研发来源地,然而因为中国专利制度中的无效程序不同于美国和欧洲,并没有专利授权后9个月内的异议期,使得在欧美两国专利局争夺异常激烈的针对对方专利的无效程序,在中国一直并未出现。
  然而,这个中国CRISPR专利纠纷的记录终于在近期被打破。
  张峰团队有关的博德研究所,其在中国的CRISPR专利,终于迎来的无效挑战者。
  2023年1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博德研究所的一件中国专利ZL201380070567.X,名为“用于序列操纵的系统、方法和优化的指导组合物的工程化”,进入了无效挑战的程序。
  挑战者是一家名为图尔金株式会社(ToolGen),这是一家韩国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在治疗和农业技术领域的CRISPR-Cas9技术。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韩国ToolGen
  对于到底谁先发明了基因剪辑CRISPR-Cas9技术这个问题。
  除了众所周知的张峰团队和CVC团队之争外,近期出现的韩国的ToolGen公司,和默克旗下的Sigma-Aldrich公司,也都加入了这场专利争夺战。
  ToolGen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是1999年由Kim Jin Soo博士创立,主要为研究目的提供基因组编辑产品和服务。其在2012年成功开发了ZFN和TALEN以及CRISPR的治疗性基因编辑技术。ToolGen目前正在将其研发资源用于专利的商业化,以及基于基因编辑的疗法和动植物产品的开发。
  在对其知识产权的介绍中,ToolGen表示其CRISPR/Cas系统在真核细胞中使用了CRISPR/Cas9,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此类专利(截至最早申请日)。
  实际上,就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PTAB在去年2月做出有利于张峰团队专利的重要裁决后。
  2022年9月,ToolGen公司也向美国专利商标局PTAB表示其是第一个在动植物中使用CRISPR技术的。认为其比张峰团队及博德研究所,以及CVC团队的加州大学和维也纳大学都要更早的将其应用于实践。
  随着ToolGen向PTAB对这两方的专利提出了干扰程序,使得张峰团队和CVC团队需要对此进行回应并负有举证责任。
  结语:乱世纷争
  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方,哪一国,目前都是围绕着CRISPR基础专利的有效性在进行激烈争夺。
  虽然去年2月美国专利商标局支持了张峰团队的专利,然而随着CVC团队的继续上诉,使得所有的结果都还存在不确定性。
  加之,新加入的韩国ToolGen公司和美国Sigma-Aldrich公司,使得这场专利争夺战,又增加了几分变幻莫测。
  此次,随着中国战场的卷入,可以预见,势必陆续还有新的专利被各方相互提出无效挑战。
  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在事关未来国与国竞争的关键技术专利方面,其实是存在国界的。
  这一点,从韩国ToolGen自认为非常重要的专利在美国和欧洲的审查和异议阶段的经历,能够看得出。
  2020年,美国Jones Day律所公布一则有关代理ToolGen专利(US14/685,510号)被美国专利审查员驳回的案件复审,并获得成功的消息。
  2021年,欧洲专利局撤销了ToolGen的一个欧洲专利EP2912175 B1,该专利涉及“用于切割目标DNA的组合物,包括靶DNA特异性引导RNA和CAS蛋白编码核酸或Cas蛋白。”
  可见,这些专利争夺的背后,实际上都代表了CRISPR基因编辑背后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市场格局的走向,各国审查都极为严格。中国未来如何谋划仍有待观察。